今年以来,青山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始终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保障,通过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落实优惠政策、完善就业体系等举措,全力以赴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摸清人岗信息,精准帮扶促就业。
一是深入走访,锁定重点群体。实行分片包干,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全面摸清辖区内各类就业援助对象底数,准确掌握其家庭情况、个人状况、就业意愿、困难问题,切实做到走访到户、登记到人、信息到库;二是建立企业用工台账,充分运用企业动态监测群和在第三方平台上收集企业用信息,并进行整合,汇总。个人求职信息以在直播过程中组建的求职群收集信息、“‘就’在青山”线上服务平台注册的求职者和个人在窗口、电话形式登记的求职信息形成台账。
岗位送到家门口,重点群体好就业。
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政策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活动,通过政策宣讲会、现场咨询、举办招聘会等方式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活动期间集中推送就业援助政策措施、岗位信息及办理程序。运用“四位一体”直播带岗、云招聘等线上服务模式,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举办小规模、专业化线下专场招聘会;高频次、专业化线上专场招聘会,组织援助对象积极参加招聘活动。今年以来,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共38余场,其中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3场,农牧民工网络专场招聘会4场,为495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1.83万余条,线上参与38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愿3522人。
加快援助政策落实,重点群体得实惠。
加大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政策落实力度,确保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企业和就业困难人员都能依法依规享受政策,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平台,收集便民商业、物业管理、家政保洁、基层协管等岗位,为高龄、离退休人员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交通物流、大型重工等重点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急需紧缺岗位;依托大中型企业,提供知识型、技术型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设立一批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保障残障人士的就业情况。
强化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积极开发“三类人员”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基层治理、社区服务工作。目前,全区现有178名“社区民生”、146名“大学生公共服务岗位”高校毕业生在支教、支医、支农、乡村振兴等岗位上贡献青春的激情和才华。今年以来,累计为554名“三类人员”岗位人员发放岗位补贴共计1232.3万元,社会保险补贴749.3万元。发放促进就业券5058份,其中退役军人32份。培育创业园孵化基地18家,入驻商户859户,带动就业4856人,扶持大学生创业169户,带动大学生就业1275人。
保障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通过网上业务办理,简化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发放流程,确保符合申办条件人员在第一时间初审完毕;落实失业金领取期间发放医疗保险先缴后返等政策,全力保障失业金领取人员的基本生活。
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今年以来,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558人,申报“公益性岗位”51人,完成网上就业、失业登记申请审核工作2188人;已为526人申领失业保险金,为1054人申领失业保险补助金,为480人申报失业金医保先缴后返157.3万元。
下一步青山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将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深入社区、校园、企业开展专项宣传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消除“痛点”、打通“堵点”、克服“难点”,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切实保障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增强重点援助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供稿:青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任亚男
上传:任亚男
审核: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