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 题
万青路街道“一带三转”推动基层治理改革升级 |
时 间
2021-11-23 11:45:43.0 |
|
嘉 宾
万青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戴颖谦 |
|
背 景
万青路街道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统筹资源上下功夫、在优化人员配置上想办法,运用现代科技“新武器”,积极搭建“小程序”“微信群”为主体的“小微”工作平台,努力实现辖区居民“少跑路”,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
问:请谈谈万青路街道在提高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基础问题?
答:万青路街道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南部,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薄弱、流动人口多,常住居民32745户,62356人,下设7个社区,65个小区,网格72个。街道管辖区域呈现出地理环境复杂、老旧小区多、低收入家庭多、困难群体多、民生问题反映多的特点。此外,非公企业、金融机构、民营医院、市直机关、商务楼宇等区域单位复杂多元,资源丰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基层治理难度。
问:请问万青路街道在基层治理中有哪些创新型举措?
答:万青路街道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统筹资源上下功夫、在优化人员配置上想办法,运用现代科技“新武器”,积极搭建“小程序”“微信群”为主体的“小微”工作平台,努力实现辖区居民“少跑路”,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一是投用“双向小程序”畅通“云服务”。积极研发投用“万家网格员”小程序,从技术维度切实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使办事流程得以优化、分析研判得以深化、人员管理得以简化、监督管理得以强化、便民服务得以细化。
二是组建“微信群”架起“沟通桥”。万青路街道紧盯“微信群”的“大作用”,发动建立72个服务居民联络群,辖区居民进群率均达80%以上,每日互动率达96%,各项惠民政策及便民服务得到“点对点”宣传,“不见面办公”逐渐成为常态,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服务进网格”,有效增进网格员与居民群众的互动交流。
问:在满足群众多样性需求时,万青路街道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辖区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服务”,万青路街道紧紧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努力在服务“精、细、全”上探索实践,积极联系、动员、支持和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微项目”撬动服务“全覆盖”。围绕居民个性需求,街道全面实施“网格治理微项目”,每名网格员结合本网格群众的实际“微”需求,每年组织实施5-10个紧贴民心、容易实施的微项目,目前围绕爱心帮扶、就业指导、法律援助、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内容共实施网格微项目451个,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精准化服务。
二是“社会组织”激发服务“新动能”。街道、社区干部积极深入小区“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随机街访、定向商讨、民意座谈等方式常态化掌握社情民意。根据群众的集中反映,扩宽治理思路,积极构建协商民主、政府购买、多方共建的共治模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三是“民生项目”集聚服务“多元化”。通过与融通水务公司、汇通水务公司协调对接,让富南、青建、信通、龙德佳苑等小区2080户居民喝上了符合瓶装饮用的深度净化水,居民吃水问题得以解决。联合永盛成物业将原有老旧车棚新建为智能车棚,有效解决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协调区执法局、艺校拆除园林小区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锅炉房,拟建设居民活动场地,满足群众对增加公共活动场所的需求;为口岸小区、居然苑加装电梯等等,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问:“一带三转”的工作模式对万青路街道基层治理能力有哪些提升?
答:通过“一带三转”工作模式,万青路街道基层治理能力实现了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优化升级,管理服务延伸到最末梢,群众呼声有人听,群众诉求有人答,群众有难有人帮,真正构建起了立体化、全覆盖、全天候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对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实践意义。